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资讯

“防止男生女性化”提案或加重校园欺凌

2021-02-07 17:01编辑:admin人气:


就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2020年5月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1月28日答复称,将“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同时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并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

据人民网报道,去年5月,全国政协常委斯泽夫在《关注和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的提案中称,他通过观察发现,现在中国的青少年有柔弱、自卑、胆怯等现象,追求“小鲜肉”式的 “奶油小生”,他称之为男孩子“女性气质化”。斯泽夫认为,这种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必将危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教育部相关回复

对此,新华网评论:“阳刚之气”是成长的精神钙质,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则发文称,“阳刚之气不只是男性化”。

此事引发热议。赞成者有之;反对者则认为,该提案涉嫌性别刻板印象。

对此,知名性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负责人刘文利教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相关提案有可能加剧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教育者不能一边号召防止校园欺凌,一边又在培育校园欺凌的土壤。”

或加剧“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中,有一类欺凌叫‘基于性别的校园欺凌’。包括基于生理性别、性别认同、性别表达和性倾向的欺凌。”

刘文利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以“性别认同”为例,一些男孩“从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女性。他在青春期有一个探索的阶段。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他在性别气质上的表现,可能跟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质不太一样。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受到欺凌。”

又如,在性别表达中,一些青春期的男孩的着装、发饰、动作、语言等“让人们觉得他像个女孩,这样的孩子也容易受到欺凌。”

↑相关话题引发舆论热潮

刘文利担心该提案容易培育校园欺凌的土壤,“在性别刻板印象中,形容男性的正面的词,有高大威猛、有力量、有担当、勇敢坚强、积极主动等,但不是所有男孩都具备这些特质,不能把这些都说成孩子缺乏阳刚之气。要求所有男孩都变成这样,是不可能的。孩子的个体差异非常大,那些达不到所谓阳刚之气的孩子,就容易受到欺凌。”

刘文利说:“我们在研究中看到,那些矮小瘦弱、说话柔声细气、细心体贴、愿意和女同学在一起玩耍的男孩,都被形容为不男性化、没有阳刚之气,这样的孩子就容易受到欺凌。”


  •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