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政策

在华外企3.0时代:抱紧中国“合伙人”

2015-06-28 19:13编辑:采集侠人气:


  2015年的这个夏天,对无锡中太数据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雪松来说,意义非凡。两周前,6月10日,他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发布了球第一款基于国产CP1处理器的高性能双路服务器RedPOWER。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登上服务器设计生产的“最高殿堂”,也是过去三十年来,跨国公司第一次将最先进的芯片技术开放给中国厂商。

  随着中国市场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跨国公司在华的策略和规则正在变得更加特殊和复杂。在IT行业,无论是IBM、惠普还是英特尔,所有这些希望继续获得中国生意的跨国企业,都在为“重建与中国市场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而高速运转。

  他们的赌注是,当中国的企业客户和政府部门向新技术敞开大门的时候,自己已经完全做好准备,成为与中国企业紧密结合的新型中国合伙人。因为这不仅将改变跨国公司未来在华业务的生存状况,也将塑造未来十年内IT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历史。

  “红蓝军团”

  2007年,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王雪松和同事接手了一家名为无锡中太的小企业。公司最初向电信行业销售IT设备,后来开始生产普通商用服务器。那时,中国企业自主设计生产高性能服务器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与王雪松打交道的跨国公司都依靠自己的渠道和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业务,无锡中太就是这些数量庞大的“中国伙伴”中的一员。

  八年后,随着“中国制造”的标识不断出现在高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上,科技信息产业将“中国制造”改写为“中国创造”的转变已经开始。王雪松发现,机遇就在自己脚下。

  王雪松和“中国第一台国产高性能服务器”的交集开始于2013年9月,当时无锡中太团队和IBM的POWER团队沟通时,这个由IBM牵头名为OpenPOWER的基金会刚刚开始筹备。IBM的团队正在寻找中国的服务器厂商,邀请他们加入一个“从未有过的开放联盟”。

  当时,IBM经历了连续数个季度的业绩下滑,正准备将X86服务器业务出售给中国厂商联想,转而专注Power服务器和大型主机等高附加值的硬件产品线。

  在中国,IBM也试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013年12月,IBM联手谷歌、英伟达等四家分属IT领域不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创立Open-POWER联盟后不久,就与中国政府下属工信部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不到一年,中国POWER技术产业生态联盟在苏州成立。

  这是中国政府与IBM和Open-POWER这一个非营利组织联合推动高端计算系统的国产化进程的开始。

  2014年7月,无锡中太加入已有135个成员的OpenPOWER基金会,成为该联盟中二十多个中国企业的一员,联盟中的中国成员还包括中晟宏芯、华胜天成(行情600410,咨询)、交大、清华、中兴、浪潮等等。

  彼时,IBM已将最新的POWER芯片技术授权开放给中国政府挑选的企业——苏州中晟宏芯公司。POWER这一科技界最顶尖和最昂贵的芯片技术有机会从“封存的象牙塔”中走入中国市场。这种合作赋予了“中国产服务器”的某种可能性。如果一切顺利,中国企业将第一次设计生产基于国产芯片的服务器产品。

  2014年11月底,王雪松的团队和IBM技术团队组成的“红蓝军团”开始基于中晟宏芯开发的POWER芯片进行服务器的设计开发。

  起初外界担心,所谓的国产化,仅仅是一种廉价技术的输出,但王雪松否认会发生这种情况,无锡中太对IBM提出了“高级别的制造要求”,并第一次要求POWER芯片能满足定制化的要求。事实上,很多企业客户已经不再满足于通用服务器而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行特殊的调优。这是POWER这样高端芯片服务器的优势,却是IBM过去的“短板”。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服务器的世界向来泾渭分明。与英特尔所主导的X86服务器芯片不同,POWER所运行的世界往往是企业的最核心环节。它天生是为极端运算环境而生的,但运行它的逻辑要素是“不差钱”。

  “IBM做了一款非常好的芯片(指POWER)。但IBM自己生产的任何一款定制内存设计的POWER服务器的价格几乎都是市场平均价格的十倍。”一位IBM高端服务器部门技术人员说,“IBM是技术导向,在设计上高大上,但对生产用户喜欢的低价高性能服务器不在行。”

  王雪松只想制造出一款既能超越市场上X86服务器性能,又价格低廉的产品。他希望对POWER的改造,能在不同环境下实现不同的极致——“有些时候是极致的硬盘数量,有时候是极致的(更低的)价格。”他说。

  基于IBM处理器技术的核心基础,OpenPOWER基金会里的众多企业也参与了无锡中太的技术改造。在王雪松眼里“IBM拼了。”“他们带了十几个公司来我们这里,拼命叫我们学各种东西。”他说,“以前IBM是我们仰望的公司,现在却和我们一起做事情。”

  很难说OpenPower已经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但至少IBM的相关员工希望如此,“我们用初创企业的心态来经营这块业务,所有的一切都从最初的培育市场开始。”让合作伙伴先开始“收割”成果,才能让这种模式有利可图。

  4个月后,王雪松和他的团队第一块2U的主板在美国SanJose进行静态展示。

  一个很著名的互联网公司在做内部测试的时候发现,在开虚机能力上,同样环境下基于这款POWER芯片的服务器的能力高16倍,一些客户把简单的东西移到这个服务器上面,不加任何的修改,就能提高8倍的速度。

  2015年6月10日,中国企业自己设计开发的高线程,高主频,高带宽的2路192线程全国产服务器RedPOWER正式发布——国产服务器第一次成为高性能的代名词,而POWER也收获了在中国市场最好的一段历史——IBM将继续研发下一代的POWER9/10芯片,而中国企业则对面向行业用户的产品大规模生产更有兴趣。如果没有包括中国企业成员在内的贡献,“POWER”未来在中国仍只能是一个供瞻仰的品牌。

  目前王雪松打算,把IBM当做真正的“合伙人”。“我们不会自己铺渠道、找代理、做广告而是采取开放合作的模式,支持更合作伙伴做自己的品牌,也会把我们的品牌交给IBM来做。”他说,“大多数客户在了解了RedPOWER的性价比之后都表达出很强的兴趣,已经有很多客户在等着发货了。”

  中西“合璧”

  当然,希望以“中国合伙人”身份重新登场的跨国公司并不只有IBM。

  5月底,惠普宣布以25亿美元的价格将“新华三”51%的股权出售给清华控股旗下紫光集团下属紫光股份(行情000938,咨询)有限公司。在惠普中国公司工作了12年的李飞(化名)第一反应是“公司主动把这个业务卖了。”根据协议,新公司将包括惠普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三通信与惠普中国有限公司(“中国惠普”)的服务器、存储和技术服务业务,总估值约45亿美元(不含现金及负债)。还包括原惠普和惠普在中国的服务器、存储及技术服务业务。

  李飞的焦虑出于某种“失落”,与惠普这样的有75年历史,年营收达到1100多亿美元的世界500强企业相比,清华紫光显然不能带来太多的荣誉感。“‘买家’清华紫光在服务器等企业级市场看不出什么积累。”他说。

  在加入惠普中国公司十二年来,李飞第一次为自己的跨国公司身份担忧。

  之前,惠普全球正在经历艰难的战略转型,裁员和市值缩水的困扰着这家PC时代的伟大公司。据惠普2015年2月发布的第一财季财报显示,该公司营收和净利出现双下滑。其中,惠普企业服务部门第一财季营收49.93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仅为3%。惠普不仅需要面对在PC市场利润率极低的环境下继续生存的难题,还要直接面对联想、华为这样的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尤其如此。

  一封来自惠普全球CEO梅格·惠特曼(MegWhitm)的邮件这样解释惠普出售华三的考虑,“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举动,但它会加速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她表示:“惠普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大胆前行,缔造成功。”

  因为在2014年中国有关部门曾经宣布,在中国销售的所有外国IT产品和服务都须通过新的安全审查。未能通过安全测试的任何公司、产品或服务都将被禁止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中国政府已禁止政府机构采购微软(Microsoft)最新操作系统Windows8。

  因此在李飞和他的同事所面对的业务层面,惠普需要重新赢得中国企业级市场的竞争,如何在政策壁垒和市场竞争之间找到平衡点,才是一个真正的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惠普需要需要在中国市场实现复苏,因为未来在中国”。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惠特曼的回答是“考察和审视我们所有的产品线。一方面通过一些资金的节约来充实利润,但更重要的是要向惠普的未来做出投资。”

  但“大胆前行”,并不意味着把公司押上。作为一个经历过互联网时代泡沫破灭时期的高管,惠特曼不仅需要有对形势深刻的把握,也需要仰仗女性的直觉。在赢得中国在这件事情上,惠特曼从不允许自己犯下战略性的错误。

  从某种意义上,随着清华紫光成为“新华三”的控股股东,被贴上中国企业标签的“新华三”将帮助惠普顺利通过有关“自主可控和保障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政策屏障。

  如果不出意外,到2015年底,这个年收入月31亿元人民币,约8000名员工的企业将更多地销售其企业级产品,如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在此之前,惠普将通过“过渡服务协议”,向“新华三”提供过渡支持和惠普系统的使用权。

  看起来,这个“共赢的交易”并没有太大的风险,只要紫光集团在按照自己的计划按部就班实现“梦想”,成为一个真正国字号的“IT航母”,新华三就可以跟着水涨船高,惠普中国的企业级业务也将脱离外资背景国内销售的障碍,实现“繁荣稳定”。

  如惠普中国区董事长毛渝南所说:“无论科技和需求怎样改变,中国市场和在这个市场中的千万用户,唯一在意的都是成长。能支撑这些的,不是数字,不是政策,而是技术本身。”

  当老派IT巨头还在踟蹰于艰难转型的时候,中国市场是他们重获增长的机会。他们需要找到新的方法,等待属于他们的共同的未来。这或许是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自然设定的关系,比起竞争,他们更需要共事和共生。

  新业务“实验区”

  “合作”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进程。任何跨国企业在华业务的操盘手必须像走钢丝的人一样避免出现任何一种风险。

  与惠普面对的困境相比,英特尔在华业务的发展同样具有启迪性。在经历了PC市场近三十年的巨大成功之后,如今,芯片巨人试图在平板电脑、只能设备和物联网领域扮演新的角色。在中国,这一愿景还包括更丰富的内容——用来自中国的业务创新服务全球。

  在过去两年,芯片巨头增加了包括平板电脑和物联网在内的新产品线,同时还宣布扩大芯片代工范围。

  按照英特尔新任CEO科再奇(BrianKrzanich)的说法,“我们将向任何能够利用我们先进技术的企业开放代工业务。”这不仅是灵光一现的决定,工程师出身对供应链了如指掌的科再奇一直不断地衡量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调整、摸索着帮助这家老牌的芯片巨头面向未来。

  在分析机构Gartner的解读中,导致更广泛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地芯片研发和生产成本高涨。该机构分析师马克.黄表示,“一种新的芯片从设计到实际生产所需成本在十年前是1000万到5000万美元,如今则增长到一两亿美元。”

  2015年4月英特尔2015年深圳信息技术峰会上,英特尔发布代号为“Skylake”的第六代酷睿处理器平台,同时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尔智能设备创新中心,并设立总额1亿美元的“英特尔投资中国智能设备创新基金”。

  随后,英特尔与瑞芯微和清华紫光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这些中国合作伙伴将帮助英特尔延伸更多功能体验,跨越多个领域,“提供并开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英特尔向紫光旗下持有展讯通信和锐迪科微电子的控股公司投资人民币90亿元,并获得20%的股权,与紫光集团旗下控股公司展讯的合作,将以合作开发设计的形式完成。而英特尔与瑞芯微将共同开发价格更为低廉的平板电脑芯片。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梁艳芬表示,“从国家战略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未来集成电路行业的并购重组将迎来新的高潮。”

  “我们不可能自己搞,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杨叙作为英特尔中国区工龄最长的老员工和英特尔中国区总裁,在他看来,跨国公司在本国研发,并只把中国当做销售市场的旧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即便有前瞻性的技术,也不能不能埋头拉车,现在需要整体考虑中国政策环境,所以我们找到方法,赶快合作。”杨叙所说的方法,就是与中国市场的在具有战略意义的芯片设计、制程等领域进行合作。

  显然,在类似“搭积木式”的创新中,各个参与者形成优势互补,有些关键元素甚至不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态,其中每一项都涵盖了行业中的各个方面,而当他们结合起来,就是无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在过去四年,英特尔在中国的“做事方式和资源配备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杨叙说,“很多外企都在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我想英特尔也不例外。”新的行当刚刚开始登场,一切还未水到渠成。在产业转型的风口浪尖,英特尔把重要的砝码押在了中国。

  因为中国仍然是有巨大投资潜力的市场。

  有关直接投资回报的研究数据显示,投资发达国家的收益率为5%,全球平均水平为7%,投资发展中国家为8%,投资转型经济体为13%,而在中国的投资回报率达到惊人的2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三十年,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投资价值。

  王雪松并没有想过要改写未来十年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历史。但他和他的中国“合伙人”都深刻意识到在这个时点中所蕴藏的巨大的机会,若干年后,一些业务会运行在IBM、英特尔或中国企业提供的芯片建造的服务器之上,而一些来自中国的关键应用可能会改变整个世界。


  • 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将其删除。